美酒加咖啡,我只要喝一杯~科學家:唱得沒錯,確實戒酒!
出品:科普中國
作者:Denovo
監(jiān)制:中國科普博覽
咖啡如今已經(jīng)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無論是為了提神醒腦,還是作為一種休閑的儀式感,它都深受喜愛。
每隔一段時間,關于咖啡的話題總能登上熱搜,從討論哪種豆子的風味更獨特,到分享手沖咖啡的技巧,再到咖啡對健康的研究,幾乎每次都能引發(fā)熱烈的關注??Х鹊牧餍胁粌H是味覺的享受,更是一種生活態(tài)度的體現(xiàn),難怪它會成為大眾茶余飯后熱議的話題。
喝咖啡
(圖片來源:作者AI生成)
咖啡為何有這么多功效?
咖啡的主要成分包括咖啡因、多酚和膳食纖維,這些成分賦予了咖啡多種獨特的效用。咖啡因是一種天然的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興奮劑,能特異性地結合到腺苷受體上,抑制腺苷在大腦中的作用。腺苷是一種能夠讓我們感到疲倦的神經(jīng)遞質(zhì),腺苷在大腦中的積累會增加人的嗜睡感,而咖啡因的結合阻斷了這一過程,從而提高神經(jīng)元的興奮性,使人感覺精力充沛、注意力增強。
此外,咖啡因還能抑制磷酸二酯酶(PDE)的活性。磷酸二酯酶(PDE)是一種降解環(huán)磷酸腺苷(cAMP)的酶。通過抑制磷酸二酯酶,咖啡因阻止了cAMP的分解,導致cAMP在細胞內(nèi)積累,進而刺激包括腎上腺素、去甲腎上腺素、多巴胺等多種激素和神經(jīng)遞質(zhì)的釋放。這些物質(zhì)的釋放能增強身體的應激反應,如提高心率、升高血壓和加快代謝率。此外,腎上腺素還會促進脂肪分解,將脂肪酸釋放到血液中,為身體提供額外的能量,因而咖啡能夠常被用于減脂和提升運動表現(xiàn)。
咖啡因攝入對人體各器官健康的影響
(圖片來源:文獻[6])
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抗炎作用,而多酚則是強效的抗氧化劑。適量飲用咖啡不僅能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還與乳腺癌、子宮內(nèi)膜癌、肝癌和膽囊癌等多種癌癥的發(fā)病率和死亡率下降密切相關。
咖啡因還可以通過調(diào)節(jié)胰島素敏感性,有效降低二型糖尿病的發(fā)生風險。此外,咖啡因可以通過拮抗腺苷受體的作用,能夠減緩帕金森癥中神經(jīng)變性的進程。不過,雖然已有許多研究發(fā)現(xiàn)了咖啡的潛在健康益處,但就目前的證據(jù),尚不支持“咖啡能預防疾病”的觀點。如感身體不適,建議及早就醫(yī),遵循醫(yī)囑。
最近,意大利和美國的科學家更是揭示了一些關于咖啡因的全新潛力——咖啡因或許能成為幫助戒除酒癮的秘密武器。
喝咖啡真的可以幫助戒酒?
喝酒為什么會上癮?科學家們發(fā)現(xiàn),酒精(乙醇)本身并不會直接帶來愉悅感。當酒精被攝入后,乙醇會在肝臟中代謝生產(chǎn)為乙醛等物質(zhì)。這些代謝產(chǎn)物能作用于大腦中由杏仁核、中腦腹側被蓋區(qū)和伏隔核等區(qū)域構成的“中腦邊緣通路”(mesolimbic pathway),從而促進多巴胺的大量釋放。多巴胺是一種與愉悅和獎勵體驗密切相關的神經(jīng)遞質(zhì),它的釋放會帶來放松和愉悅的感覺,從而激發(fā)我們繼續(xù)飲酒的渴望。
中腦邊緣通路
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)
然而,長期飲酒會導致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,尤其是中腦邊緣通路在分子和細胞層面上發(fā)生適應性變化。例如,大腦中的多巴胺受體數(shù)量和敏感性可能會下降,導致個體需要攝入更多的酒精才能獲得與之前相同的愉悅感。隨著耐受性的增強,人們會逐漸增加飲酒量,最終形成對酒精的依賴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全球每年約有250萬人因酒精相關疾病死亡。
研究人員通過實驗觀察酒精和咖啡因對雄性大鼠大腦的影響
(圖片來源:參考文獻[2])
2020年,科學家們將含有咖啡因和酒精的飲料喂給雄性大鼠,驚訝地發(fā)現(xiàn),咖啡因竟然讓大鼠對酒精產(chǎn)生了厭惡感。
最近他們的進一步研究顯示,這種現(xiàn)象與咖啡因阻止酒精轉化為去甲豬毛菜堿(salsolinol)有關。具體來說,當酒精被攝入后,乙醇代謝為乙醛,而乙醛在特定條件下會與腦內(nèi)的多巴胺結合生成去甲豬毛菜堿。咖啡因阻止了這一過程,間接調(diào)節(jié)了多巴胺的釋放,降低了酒精的成癮性。
咖啡因阻斷去甲豬毛菜堿的生成過程,與美國食品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(FDA)批準用于治療酒精使用障礙的藥品μ受體拮抗劑納曲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,這進一步支持了將其作為酒精成癮潛在治療方法的設想。
大腦中多巴胺和去甲豬毛菜堿的代謝途徑
(圖片來源:文獻[3])
真的建議喝咖啡的時候加點牛奶
根據(jù)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在2023年發(fā)表在《食品化學》和《農(nóng)業(yè)與食品化學雜志》上的兩項研究表明,咖啡中加入牛奶能增強其抗炎效果。
喝咖啡加牛奶的話題成為微博熱搜
(圖片來源:作者微博截圖)
這項研究揭示,咖啡中的多酚與牛奶中的蛋白質(zhì)反應,能夠顯著提升抗炎效果。這是因為多酚在與氨基酸結合后,能增強其抑制免疫細胞炎癥的能力。其中的原理是,多酚與氨基酸的巰基反應形成共價加合物,改變了多酚分子的結構,從而增強其生物活性。
研究表明,CA-Cys和CGA-Cys等加合物在免疫細胞中的抗炎作用比單獨的多酚更強,它們通過調(diào)節(jié)免疫信號通路,如Toll樣受體和NOD樣受體信號通路,增強了免疫調(diào)節(jié)作用,并抑制了炎癥因子(如TNF-α和PGE2)的產(chǎn)生。此外,這些加合物在調(diào)節(jié)炎癥反應時表現(xiàn)出更強的抑制作用,表明它們在抗炎和免疫調(diào)節(jié)方面具有潛在的優(yōu)勢。
多酚是天然的抗氧化劑,廣泛存在于咖啡、茶、紅酒以及水果和蔬菜中。它們通過中和體內(nèi)的自由基,減少氧化應激,從而降低炎癥反應。炎癥是身體免疫系統(tǒng)的反應機制,但長期或過度的炎癥會導致健康問題,如關節(jié)炎等疾病。多酚作為強效的抗氧化劑,能有效減緩這種炎癥過程。然而,關于多酚與其他分子,特別是蛋白質(zhì)之間的相互作用,研究相對較少。
喝咖啡真的建議加牛奶
(圖片來源:作者AI生成)
在這項研究中,科學家們將人工引發(fā)的免疫細胞炎癥與不同劑量的多酚結合氨基酸的混合物進行對比。結果表明,含有多酚和氨基酸的組合比僅含多酚的處理效果更為顯著,抗炎能力翻倍。這意味著,當我們將牛奶加入咖啡時,牛奶中的蛋白質(zhì)與咖啡中的多酚反應,可能有效增強抗炎效果。
此外,類似的反應可能不僅發(fā)生在咖啡加牛奶的組合中,其他含蛋白質(zhì)的食物與含多酚的水果、蔬菜、茶等也可能會產(chǎn)生類似的健康效益。
咖啡的其他作用
事實上,咖啡在營養(yǎng)流行病學中是一種非常有趣的研究對象,因為通常一個人要么每天喝咖啡,要么完全不喝,這使得相關研究的數(shù)據(jù)準確性較高。因此,圍繞咖啡對人體影響的研究層出不窮。
咖啡中富含的多酚類化合物
(圖片來源:作者AI生成)
近日,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對來自英國、美國超過2.2萬人的醫(yī)療數(shù)據(jù),以及其他研究隊列中超過5.4萬人的公共數(shù)據(jù)進行了分析,發(fā)現(xiàn)除了咖啡因對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顯著影響外,咖啡中富含的多酚類化合物(如綠原酸和奎寧酸)還對消化系統(tǒng)具有獨特作用。
研究團隊根據(jù)個體的喝咖啡習慣將人群分為三組:高攝入組(每天飲用約3杯以上)、從不攝入組(一個月飲用不超過3杯)、適量攝入組(介于兩者之間的適中飲用量)。
溶糖勞森桿菌的顯微鏡照片
(圖片來源:文獻[5])
隨后,研究人員借助多組學分析、機器學習等手段分析了不同人群的腸道菌群與咖啡飲用量的聯(lián)系。腸道菌群就是生活在我們腸道內(nèi)的微生物群落,在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起著關鍵的調(diào)節(jié)作用。
結果顯示,攝入量“高”和“適量”的人群,其腸道微生物組與“從不”攝入咖啡的人群相比,組成上存在顯著差異。
總體來看,腸道中絕大多數(shù)微生物的數(shù)量隨著咖啡攝入量的增加而顯著上升。其中,不同人群差異最大的是一種名為溶糖勞森乳桿菌(Lawsonibacter asaccharolyticus)的細菌。溶糖勞森乳桿菌是一種耐酸耐膽汁的益生菌,能在腸道中存活并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。它通過平衡腸道菌群、增強免疫功能和改善腸道屏障,幫助預防腸道感染、緩解腹瀉和便秘等問題。
在喝咖啡的人群中,這種益生菌的水平約是不喝咖啡人群的8倍。這可能對人們的健康產(chǎn)生深遠的影響。
結語
盡管許多研究表明咖啡對健康具有積極作用,但其益處的發(fā)揮依然取決于適量飲用以及個體差異的具體情況,不妨期待未來更多研究揭示咖啡背后的健康奧秘,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認識這杯平凡又不簡單的日常飲品!
參考文獻:
[1] Deehan G A, Brodie M S, Rodd Z A. What is in that drink: the biological actions of ethanol, acetaldehyde, and salsolinol[J]. Behavioral Neurobiology of Alcohol Addiction, 2013: 163-184.
[2] Bassareo V, Maccioni R, Talani G, et al. Receptor and metabolic insights on the ability of caffeine to prevent alcohol-induced stimulation of mesolimbic dopamine transmission[J].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, 2024, 14(1): 391.
[3] Kurnik M, Panula P, Bugajski A, et al. Salsolinol: an Unintelligible and Double-Faced Molecule—Lessons Learned from In Vivo and In Vitro Experiments[J]. 2017.
[4] Manghi P, Bhosle A, Wang K, et al. Coffee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testinal Lawsonibacter asaccharolyticus abundance and prevalence across multiple cohorts[J]. Nature Microbiology, 2024: 1-15.
[5] Sakamoto M, Iino T, Yuki M, et al. Lawsonibacter asaccharolyticus gen. nov., sp. nov., a butyrate-producing bacterium isolated from human faeces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, 2018, 68(6): 2074-2081.
[6] van Dam R M, Hu F B, Willett W C. Coffee, caffeine, and health[J].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2020, 383(4): 369-378.
[7] Poojary, Mahesha M., et al. "Covalent bonding between polyphenols and proteins: Synthesis of caffeic acid-cysteine and chlorogenic acid-cysteine adducts and their quantification in dairy beverages." Food Chemistry 403 (2023): 134406.
[8] Phenolic Acid–Amino Acid Adducts Exert Distinct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in Macrophages Compared to Parent Phenolic AcidsArticle link copied!
內(nèi)容資源由項目單位提供